每个日本完美妻子,都想把丈夫写在死亡笔记本上
日本主妇的工具人生。 每天早上,有喜子要帮丈夫挑选西装、准备午饭的便当,甚至连袜子也要有喜子给他穿。结发 50 载,每天就这样一个劲地重复着。现在有喜子的谈话对象,只有在公园里捡到的猫咪小矮子。 这是日剧《初恋~爸爸,小矮子不见了!》里的情景,看似轻松淡然,却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,道出日本社会的性别暗语,以及一代又一代日本主妇的桎梏与无奈。 在日剧《昼颜》(日剧里的婚外情题材代表作)里,午后 3 点似乎是一个颇为微妙的时刻:丈夫还没下班,孩子还在上课,家务也暂时完成了,空虚便乘虚而入。 但现实并非如此。 获得暂时解脱的日本主妇们坦言: 突然有了自己的空闲时间就直接跑去茶饮店,但实在没事做,最后只好开始想晚餐要煮什么。
越南人搞外遇。 老公就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。每次家庭旅行,都把我们带到他自己想去的地方,如果说不想去的话就会被他大吼。节假日他每天都在家,因此(我)变得非常讨厌新年、盂兰盆节、黄金周。 每隔两三天就发火,难道就不能正常生活吗? 我不是你的部下,我不是家政妇,我不是奴隶! 在孩子面前家暴的人死不足惜!拜托了神,可不可以将老公的死作为我和孩子的圣诞礼物?
2017 年,网站集结出版成《老公死亡笔记本》,一发售便登上了亚马逊亲子家庭畅销榜 top.1。广告标语是: 买了 3 天,老公就死了。 据牧田介绍,这些作为加害者的丈夫们,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是医生、律师、大学教授等精英人士。 在经济实力的加持下,他们更倾向于把妻子当成一个全职家政妇,认为 妻子就是应该无条件支持丈夫 。 放在当下,这种陈腐的性别意识必遭万人捶,但若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日本,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 三 退休的丈夫 = 大件的垃圾 1950 年代中期,日本走上战后重建之路,从战场撤下的男人们回到了工作岗位,而 女子勤劳挺身队 则逐渐失去用武之地。 正当此时,无处可去的日本女性一头撞上了经济高速增长、自由恋爱之风乍起的景气时代前者带来了 可以支撑家计的配偶 ,后者则提供了 幸福妻子 的模板,为主妇们的全职之路打了一剂强心针。
昭和时代,在政府兴建的 团地 (战后日本政府为容纳涌入城市的人口而建的小户型公寓)里带小孩的母亲。 这无形中暗合了某种隐秘的期待。 1958 年,教育部修订学习指导要领,规定初中的 技术 家庭 必修课中,男孩学习 技术 ,女孩专修 家庭 ; 1962 年,池田勇人内阁沿袭战前的 妈妈快回家 运动(灵感源于同期纳粹德国的女性政策),颁布了 人才培养 计划,其中高频出现的字眼是 让母亲回到家庭中去 ;日本各企业也沿袭了战前劝业银行(战前日本的政府金融机关)为鼓励女性结婚而设的 28 岁退休制度 。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 女人早晚要回归家庭 、 成为专业主妇 的女性观渐成主流。
昭和 18 年,同志社女子专门学校上裁缝课的景象。 对于有升学和就业志向的女性来说,这可不是好消息。 60 年代,日本的女子大学升学率不断上升,尤其是文学部,女学生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男学生。见此盛况,早稻田大学教授晖峻康隆不喜反忧,在《周刊新潮》上提出了著名的思潮 女学生亡国论 : 文学部已经被女学生占领了,现在已经办成新娘学校了。 《妇女公论》也随之刊登了《现在到处都是女学生》《大学女祸论》等文章,直指 女学生的激增导致学问水平下降 、 女学生之所学不能回报社会 。 受此影响,1967 年,一份面向女高中生的人生规划指南中收录了这么一则轶事 某位女老师出席毕业生的婚礼时悲伤地说: 今后她再也不会翻开文学史的书了吧。今天我深切地明白了,我花了 4 年心血传授的讲义,其实也只不过是她的结婚道具之一罢了。
60 年代,不仅是文 教育学部,其他学部的女学生数量也引人注目。图为 1965 年的御茶水女子大学。 比 女学生亡国论 出现得更早的,是对女性 临时就业 的批判。 临时就业 ,即从大学毕业的女生就职几年后便辞职。在企业看来,这意味着人力投入(新员工培训等)的损失,因此当时的报纸杂志上不乏 女性就业意识低下,很快就会辞职 的论调。
图为昭和时代主妇的记账本。 年轻时再怎么培养技能,求职上也会受限。 除了伺候丈夫,似乎别无出路。 因此,很多日本女性干脆视工作为 腰挂け(临时落脚处),找到好对象便光荣地 寿退社(辞职结婚当全职家庭主妇)。
昭和时期,理想家庭的模样。 在各种思潮的合力下, 当企业战士的丈夫、留守家中当专职主妇的妻子和两个孩子 成为日本社会的榜样。 1970 年,日本全职主妇的数量达到峰值,从 1955 年的 517 万跃升至 1213 万人。因规模浩大,主妇们被冠以 昭和妻 之称。
图为昭和时代,抢购生活物资的主妇们。 一方面, 昭和妻 确实令人艳羡。在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下,男人们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有了强力保障,得此庇荫,妻子们也过上了无忧的生活。 另一方面, 昭和妻 也不好当。 据调查,1961 年全职主妇的家务劳动时长为 10 小时 2 分。饭食的口感和营养价值、家里的整洁程度、资金的分配和使用,都是妻子们要研究的学问。最终目标也很简单: 让全速奔跑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。
昭和时代,《主妇之友》杂志推出专题《家庭料理五百种》,教主妇做菜。 如今 80 岁以上的日本男性(昭和时期的工薪阶层),大约 8 成人没有抚养过孩子, 家里的事就完全交给妻子了 。 用日本记者斋藤茂男的话来说: 日本的大公司是靠妻子们无形的手支撑起来的。
1931 年,杂志《电影之友》五月春特别号报道了昭和女演员峰吟子的休息日。从岐阜县的女子学校毕业后,峰吟子作为舞蹈演员在神户的舞厅工作,后来被派拉蒙电影公司大阪分公司的社长看中并结婚,之后,以电影演员的身份出道,博得了很高的人气。1933 年随丈夫赴任满洲,从电影界隐退。 在妻子的支持下,丈夫们用不眠不休的身体,堆起了现代日本的神话,但与此同时,夫妻间不断积压的矛盾,也随着社会财富的激增而迅速膨胀。 无止尽地加班、应酬,男人们回到家往往已是深夜。在妻子和孩子面前,他们就像一具被掏空的壳,疲惫而沉默,除了洗澡、吃饭、睡觉三句话以外,很难再有多余的人类情感。
日剧《初恋~爸爸,小矮子不见了!》展示了昭和夫妻的日常,每天早晨,主妇有喜子都会亲手帮丈夫穿鞋袜。 作为妻子,心理和生理上都得不到满足,正如斋藤茂男在《妻子们的思秋期》中对主妇菊江的记载: 菊江的内心变化,如果能倾诉给丈夫,也许事态会完全不同。不过,即便妻子这么做了,丈夫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处理吧。世上有几个丈夫能发现妻子细微的心理变化,又愿意静下心认真倾听呢?男人总觉得女人的话无足轻重,都是琐碎的小事,整天陷在利益至上的工作里。 只为丈夫而活吗? 当妻子们意识到自己不过是陪衬时,大多数婚姻便迎来了终结。 近年日本兴起的 银发离婚潮 就是例证,尤其是 2007 年以后,新的离婚法颁布,规定妻子如果是全职主妇,经协商,离婚后可分得丈夫一半的退休金。
由于离婚率每年上升,2009 年一群日本男人自发成立了民间组织 日本爱妻家协会 ,将每年的 1 月 31 日定为 爱妻日 ,呼吁日本丈夫们在这一天拿着花准时下班,痛改前非,做个尊重太太的新好男人。 2 年前,54 岁的カヨ决定离婚。 我终于得到了自由,不用为丈夫做饭洗衣,不会因为丈夫在等而限制自己的行动。我又开始学以前学过的吉他了,有时会一个人深夜去看电影。年轻的时候,我从父母的家直接进入到夫家,从来没有像这样一个人生活过。 而像 大件的垃圾 一样被抛弃的丈夫,离开了妻子,连口热饭都吃不上,只能在脏乱的房间里,靠便利店的速冻食品度日。 跨入平成年代,日本的全职主妇越来越少了。 这个时代,只靠一份薪水是没有办法养家的 。 安倍政府开始大力提倡 女性经济学 : 日本女性劳动力是一种最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,日本必须成为能让女性发光发热的地方。
据日本总务省的调查,1980 年是主妇数量的全盛期,全职主妇家庭占比达 65%,而到了 2018 年,这个数字已降为 21.5%。 然而,传统的惯性依然强大,大和抚子式的性别范式,并不会像打个响指一样消失。 结婚生子,教育子女,照看老人,承担家务之余,她们要如何 打破玻璃天花板 ,实现 女性活跃 ? 答案仍然飘在风中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