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的“血管” 却被德国和日本企业牢牢掐住
跟“卡脖子”一样亟待解决的,还有“掐血管”。 2022年11月,江苏百优达的创新产品“人工血管”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,用于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置换或旁路手术。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这是首款国产人工血管。 疫情期间,人工血管缺货的信息震惊很多国人,原来我们听了这么多年的“搭桥手术”,用的竟然一直是进口人工血管。目前占据我国人工血管90%市场的是来自德国的迈柯唯和日本的泰尔茂两大巨头,戈尔、巴德等企业则占据剩下的10%。 这一根小小的人工血管,可不像一些人所说的“中国人不会做圆珠笔尖”的故事那样励志,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难以到达的高度。 国产企业任重道远 除了上游高分子材料卡脖子外,工艺壁垒也是国产企业需要翻越的高山。 就拿制造人工血管的主要材料之一涤纶来说,这材质做衣服可以,但制造血管就不容易了,其编制复杂程度远超过制衣工艺。其中仅纺织技术和胶原涂层就有很强的技术壁垒。 国内并不是没能力开发人工血管,毕竟人工血管涤纶材料的专利已过了保护期。但这种涤纶材料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企业自己去探索。过去几十年里,国内医疗资源并不发达,能够开展手术的三甲医院和主刀医生相对有限,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做高投入低回报的研发。
做出第一个国产人工血管的百优达创始人杜广武1988年在英国获得纺织学博士学业,1997年进入人工血管领域,他曾在迈柯唯任人造血管研发技术总监多年。百优达人工血管外层经纱采用弹性纱线,中间层采用非弹性纱线,纬纱采用弹性和非弹性组成的复合纱线,使血管有更小且均匀的孔隙,以控制渗血。 国内还有多家企业布局人工血管,包括武汉杨森生物、杭州领博生物、海迈医疗等。目前,这些企业的人工血管类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。 每一次国产替代成功的追赶都是独特的。当国产企业将创新竞争当做日常惯例,卡脖子的问题也必将成为历史。 |